第六十一輯.第四期 - 2015-12-31

編輯的話

Words from the Editoral

作 者:
林建福 / LIN, Chien-Fu
關鍵字:
/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參考文獻
  • 全文下載
請至參考文獻處檢閱。

編輯的話

對於具有學術理想的人來說,從事學術探究以獲致真知,相信這是這群人的堅定信仰與終生職志。學術探究者確認到任何人都可能以假為真,也常常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因此探究成果的發表、分享、討論與批判等,自然是追求真知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樞紐。基於上述的共同體認,本期《教育研究集刊》經過嚴謹的審查與審慎的編委會討論後,確定刊登三篇論文:第一篇為運用教育詮釋學方法之研究,探討Michael Winkler普通教育學;第二篇係採用統計迴歸分析,探究臺灣學生數學學習表現的城鄉差異;第三篇則同時使用文獻分析、調查研究法、探索性(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與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以探討想像力之內涵並建構其理論模式。除了這三篇寶貴的鴻文大作之外,本期「議題與趨勢」專欄特別邀請五位專家學者共同執筆,撰寫「教育學門研究人才概況、議題趨勢及學術研習營」乙文,以饗關心教育學們發展之讀者。

第一篇論文是梁福鎮所撰的〈Michael Winkler普通教育學之探究〉,作者指出Winkler普通教育學的主要內涵包括教育概念的釐清、陶冶概念的分析、理論
與實踐的關係、教育學說的批判和普通教育學的課題。作者對Winkler普通教育學提出如下綜合評價:釐清教育概念真正的意義、闡明陶冶概念的歷史演變、說
明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批判偏頗錯誤的教育學說、指出普通教育學的課題。儘管作者認為Winkler普通教育學存在著幾個問題,諸如教育觀點否定兒童的本
性、教育理論忽略跨學科的論述、教育活動結構仍然有待說明,但仍然對我國的教育學術有下列三項重要的啟示:促進普通教育學成為核心學科、提供教師作為
實施教學的指引與解決後現代社會中的教育問題。

第二篇論文為黃敏雄所撰的〈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本文之研究使用2003、2007及2011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與「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的限制性資料的資料。也就是作者使用TIMSS資料進行學生層級的分析,因此使用TOTWGT此一加權變項做為資料加權權數,分別分析小四與國二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並做跨年比較,以瞭解同一年級城鄉差異程度的跨年趨勢變化。另一方面,在使用TEPS資料做分析時,作者運用了第二波調查的數學IRT分數資料,因此參照「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資料使用手冊的說明,使用w2stwt2此一加權變項做為資料加權權數。本文之研究資料分析的結果除了與一般世俗認知相符的部分之外,也發現如下四項與一般大眾認知不符之處:第一,消除城鄉數學表現差異僅能減少不到7%的臺灣學生數學表現差異,因為學習表現差異大多是發生在城或鄉之內,而不是在城與鄉之間。第二,儘管是在鄉村地區,學生之間的數學表現也是相差懸殊,在懸殊程度上,與都市或城鎮沒有明顯區別。第三,多數的數學表現落後學生是來自都市或城鎮,約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數學表現落後學生是來自鄉村或偏遠地區。最後,小學階段的城鄉學習差異,從2003年到2011年,並沒有逐年擴大的趨勢。

第三篇論文是王秀槐、黃金俊所撰的〈想像力知多少?想像力四元模式的建構與量表發展〉,作者首先分析整理想像力研究相關的文獻,釐清想像力的內涵與可能面向,接著,以三所大學通識課程七班學生共667人為樣本,進行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建立想像力理論模型。研究發現,想像力包含易感性、超越性、連結性及可能性四元素,且四元素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作者認為,由於想像力的面向多元而複雜、歷程高深莫測,因此值得研究者從各種角度切入,建構不同的理論模型,並發展評量工具。對於本研究所建構的想像力四元模式與發展的量表,作者不但指出其具有重要理論與實務的意涵,也建議加以推廣應用。

第四篇則為卯靜儒、方永泉、游美惠、王麗雲、林文源共同撰寫的〈教育學門研究人才概況、議題趨勢及學術研習營課程介紹〉,本文主要內容包含如下兩部分:第一,研習營課程規劃前,規劃團隊所整理分析的教育學門研究人口之分布、特質能量與研究議題之發現。第二,介紹學術研習營之規劃理念與課程內容,其中學術研習營課程規劃部分共包括如下五大領域:「教育史學與哲學」、「文化研究與教育社會學」、「課程與教學」、「教育評鑑與政策研究」、「質性研究方法」,對於這五大領域之課程議題與規劃概念都有所說明。

相信本期刊登的這幾篇論文一定具有極高的學術品質與價值,同時也具現了作者們追求真知的熱情。期待讀者於拜讀這幾篇學術論文時,除了理解與佩服作者們的真知灼見之外,也能參與討論並指出其中可能的舛誤。如此,當我們學術論述上的錯誤或偏頗愈少時,可以說就愈加靠近真理。

責任編輯 林建福 謹誌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