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輯.第二期 - 2019-06-30

編輯的話

Words from the Editoral

作 者:
卯靜儒 / Chin-Ju Mao
關鍵字:
/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參考文獻
  • 全文下載
請至參考文獻處檢閱。

        一篇學術性研究論文的產生,得經歷漫長的思考、閱讀、蒐集資料、分析與撰寫及不斷的修改。當投稿到學術期刊時,還需要配合期刊格式要求,經歷至少 二位以上專業領域的審查者之審查。當收到審查意見時,往往被鼓勵的比較少, 更多的是被挑戰,或被誤解時的挫折。若還有機會答辯與修改,則讓人摩拳擦 掌,想好好答覆(甚或挑戰)審查意見。修改時刻則猶如已經攀完一座山,又被 迫還要繼續爬山一般,既意志堅定,但又心力交瘁。作為學術人,我們都經歷這 樣的過程,既被挑戰,煎熬也被提升。教育研究集刊編委會投注的心力,不在為 難作者,而是希望能有助於作品的完善。在強調品質至上之餘,我們編輯群致力 於讓論文審查的冗長過程盡量不耗在無謂無益的要求,讓作者與審查者及編委會 有機會對話,鼓勵更多學思交流,同時也讓看似「負面」但有品質的審查意見, 可以成為作者出版更優論著的助力。上述編輯理念,我們努力落實,尚有不及之 處,繼續努力。而有關整體學術生態環境問題,就需要所有學術人一起努力。 

        這期我們出版三篇學術論文、一篇書評。第一篇「Ernest Sosa德行可靠論 (Virtue Reliabilism)與教育知識論的哲學探究」,作者闡述E. Sosa其德行可靠論的重要主張,藉由Sosa對於知識與智德關係的見解,思辯為何Sosa在知識的意義上要以ATB(適切的真信念)取代JTB(確證的真信念),文章最後並提示 Sosa德行可靠論的重要主張對教育知識論的啟發,引人進一步思考有關智育,我們所要培養的人需具有的智德為何,及其學習與教導如何可能。 

        第二篇「德國師徒制之現代化轉型及其社會建構」則是從探究德國師徒制的 歷史發展、社會建構,闡述奠基於國家歷史文化與政經脈絡之德國學徒制的形 成,及其在現代轉型之際,如何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下採取國家干預,且在 利益相關者之博弈競合,建立相關配套措施,將師徒制回歸為行會集體主義管制,抵禦自由市場之衝擊。德國師徒制的歷史發展與演化軌跡,對於臺灣經濟社 會轉型中所面臨的技職教育政策的反思與擬定,具啟發意義。 

        第三篇「多元入學方案的系統性矛盾與統合— 以辯證認識觀解析T大經驗」 以一所大學實行多元入學方案的經驗為例,從辯證認識觀之微觀視角解析學校、 各學系、不分系,以及學生等主體內與主體間,在多元入學方案實行時,所面臨的矛盾及其辯證型態。研究發現多元入學方案所涉及的不只是招生方式的改變, 也觸發學術至上的傳統價值與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之間的衝突,進而引起學校、 各學系、學生之間的系統性矛盾。

        本期的書評,邀請陳麗華教授撰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標準的想像及啟 示— 評介《美國社會領域課程標準》及《C3美國社會領域州課程標準架 構》」。此篇書評同時介紹2010年出版的《美國社會領域課程標準》及2013年出 版的《C3美國社會領域州課程標準架構》。書評的前言從「課程標準的想像演 變」開始,引人入勝,不僅看到國內三個版本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的演變,更看見 作者以其歷年參與國家社會領域課綱修訂經驗的基底,針對課綱政策與發展提出 見解。作者認為《美國社會領域課程標準:教學、學習與評量的架構》一書的課 綱,不以學生預期表現指標來規範教材內容,而是以更大的課綱想像,建置對教 學、學習與評量有助益的課程架構。對《C3美國社會領域州課程標準架構》一 書,作者則認為本書顯示其欲脫離過去以界定教科書內容範疇的課程標準之傳統 思維,提出「探究弧」(inquiry qrc)作為課程編寫的指引,而發展出一種教學 計畫取向的課程標準。此書評提出更多有關「議題與趨勢」的思考,衍生更多我 們對臺灣下一波修訂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的想像。

       哲思浩瀚,歷史流長,實務思辯,各代表三篇論文的學術涵養與特色。而書評部分,則更可看見書評如何超越書評,如何與國內目前社會領域課綱修訂論辯歷程,進行深度對話。本期文章,每篇讀來,都是作者的心血,更是對教育的發聲。學術作品其發聲頻率就像座頭鯨的頻率一樣,低沉重複,看似孤獨寂寞,不易被實務界了解,但肯定有人轉譯,操作落實。

教育研究集刊總編輯 卯靜儒 

謹誌 2019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