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輯.第二期(Open Access) - 2022-06-30

編輯的話

Words from the Editoral

作 者:
張宜君 / Yi-Chun Chang
關鍵字:
/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參考文獻
  • 全文下載
請至參考文獻處檢閱。

  本期教育研究集刊收錄三篇學術論文,其中兩篇與學校行政與政策相關;一篇為教育哲學對於Biesta論點評析之文章;書評則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許育萍撰寫高等教育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之專書的評論。以下分別簡要介紹本期刊載之文章。

 

  第一篇文章「會資本與學校變革的相互促動: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分析」為學校行政與政策領域,聚焦於社會資本在學校變革中的角色,超越過去研究多將社會資本視為正向效果的產出,本篇作者則同時以「前置條件」及「產出」之相互強化的動態關係定位社會資本的角色,並檢視學校變革中分屬不同團體的行動者在社會資本角力過程可能形成的負向影響,豐富社會資本在學校變革中的論述。文中作者以學習共同體作為校內社會資本運作的中介與積累,分析兩種不同資本運作型態的學校類型,發現不同的社會資本運作型態也影響學校領導者介入的形式與效果,進而形成截然不同的資本循環,此結果也回應Bourdieu的資本論述,學校場域中不同行動者主體的社會資本權力角力形塑了學校變革過程。

 

  第二篇文章「教育治理之跨域途徑與協力策略」雖同屬於學校行政與政策領域,但關注的視角轉移至更宏觀的教育治理。作者在此文章中充分展現其理論野心,意圖以傳統應在公共行政領域的治理概念於教育場域中,建構跨域與協力治理的理論框架,並以「學用落差」之教育議題具體實作此理論架構。在該分析框架中,跨域涉及的是治理途徑、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展現行動者的多樣性;協力則涉及治理策略,也就是行動者的治理行動的運作,以正式程度作為具體操作化方式。作者以此兩個軸度建構出網絡治理、協力治理、整全政府及協同政府等四種跨域與協力的互動關係。作者強調,沒有單一、最佳的跨域與協力治理模式,皆須回歸不同政策或教育議題的治理脈絡,方能回答問題、詮釋現象。此理論框架企圖同時提供理論建構與資料詮釋的分析基礎,展現其理論高度與野心。

 

  第三篇文章「論G. J. J. Biesta對學習化的批評與教學的期許:兼論對師資培育的啟示」屬於教育哲學領域,作者以Biesta論點探問啟蒙以來人文主義引領的「主體」論述,認為主體應該奠基在個人與他人行動之間的關係上建構其主體性,而非本質或純然的自我認同。以此主體性為主軸的教育任務即主體成長。然而,在建構主義及晚近新自由主義的主導下,強調學生主體性的意義建構與角色,教育語言直接讓位給學習語言,促成學習化(learnification)現象,這樣的論述對Biesta來說,雖然批判了教師單方面知識傳遞的舊教育,但也未帶來真的教育解放,實際上是以學生自我中心的方式窄化了教育過程主體性的想像。Biesta在此反省中,引入「超驗」及「給予」等概念,重拾「被教師教」及教學過程中「給予」的積極意義,與此同時,再以「猶豫」重新定義師生關係,從「發聲」的視角超越傾聽或認肯的師生關係,達到回應學生或言說者的主體性。在Biesta對學習化論述的高度批判立場中,作者將此拉回至師資培育實務現場,藉以反思教師專業化過程,進而體現Biesta論述中「主體成長」的教育目標,充分展現教育哲學領域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結合。

 

  本期書評邀請許育萍助理教授介紹由北歐創新、研究與教育研究所的Mari Elken研究團隊針對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所出版之專書《高等教育的優質工作:組織與教育學層面》,此文作者透過各章節分述帶出優質工作的定義與特性,從組織層面及教育學層面探討高等教育在追求品質提升的過程中,組織內部的行動者將因組織變遷而改變,同時也再度透過實踐而形塑組織的樣態。進而,作者指出該書跳脫過去傳統談及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論述——外部機制與內部機制之間的關係視為對立,從組織內部複雜性切入,檢視行動者在其中的協商過程,強調優質工作的關鍵就在於行動者的能動性,包括組織內的管理者、學術工作者、學生等,以行動者能動性所形成的優質工作更能發揮其效用。文章的最後,作者也直指該書可再進一步思考之處,除了討論品質的定義與分析之外,進一步討論品質保證制度如何提升教學品質,並轉而強調優質工作概念的分析,也應該跳脫停留在管理或文化層面,進而討論品質保證系統對機構或學術工作者的影響等議題。該書評既提供關注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議題的基本概念,也進一步帶領我們思考在高等教育面對外部績效壓力時,行動者如何維持自主性以回應品質保證制度的運作與實踐。

 

  本期刊登的三篇學術論文及一篇書評,雖然分屬不同的領域,但都共同指出行動者的能動性與主體性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並且回應現階段重要的教育議題,包括學習共同體與學校變革、跨域與協力的教育治理、師資培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等。支持並刊登連結理論與實務的文章,並帶動相關教育議題的討論,一直是本期刊自許的重要任務,希望本期的文章能夠陪伴讀者在暑假期間儲備能量,繼續在研究路上前行。

 

 

教育研究集刊執行編輯  張宜君  謹誌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