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念的108課綱,至今實施已六年。這項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不僅涉及教育典範的轉變,也需要制度與文化的深層重構。隨著新課綱的推動,開始出現了課綱實施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回應,本刊特以「108課綱回顧與前瞻」為主題進行專刊徵稿,結果獲得熱烈迴響。在眾多來稿中,通過嚴謹審查程序的文章,將分次刊出。本期首選聚焦於素養導向核心課題的兩篇研究論文與一篇議題/實務評論,涵蓋語文素養評量、課綱研究趨勢觀察,以及科技師資培育轉型實踐,勾勒出臺灣課程改革中的實務變革、知識圖譜與實踐回應。
首先,謝佩蓉副研究員的〈拾級而上:第四學習階段國語文閱讀表現水準描述芻議〉,嘗試將第四學習階段學生的閱讀表現以不同水準加以區分,並進行具象化之描述,以回應當前課綱中對於素養導向評量工具與指標日益增加的需求。該研究透過大規模量化數據與量尺定錨方法,建構M1至M4四個能力水準,明確描繪學生在「找出訊息」、「理解」及「評價與省思」三大閱讀歷程中所可能展現的任務行為與能力特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納入數位閱讀與多文本處理,回應現代閱讀情境的複雜性,為未來素養評量系統提供了操作性強、具實證基礎的描述架構,也協助教師在教學與評量設計中更具目標性與診斷性,實踐「評量即學習」的理念。
緊接著,黃裕元博士生與陳建志副教授的〈近十年108課綱研究脈絡及發展趨勢:基於文獻計量學分析〉,以文獻計量方法爬梳2019年以來1,628篇與108課綱相關的研究成果,試圖建構出一幅課綱改革學術研究的全景式圖像。分析顯示,108課綱研究主題逐漸由課綱政策實施與素養導向教學延伸至自主學習、跨領域學習、校訂課程等,並凸顯學校本位實踐的多樣性。儘管研究數量穩定成長,但在發表類型與國際能見度上仍有提升空間,且須進一步著力於國際間重視的社會正義、跨文化教育等相關議題。文章最後建議未來可強化研究應用導向、擴大支持系統,並促進與國際研究社群的連結,讓108課綱的實施歷程與成效得以在學術界以更多元的視角與方法進行分析。
第三篇是議題/實務評論,徐臺屏博士生以〈課綱領航下國小科技師資培育的轉型之路〉為主題,檢討國小科技師資培育在呼應課綱強調「科技素養」與「跨域統整能力」上所呈現的問題。研究指出,現行師資培育體系在職前教育、實習與在職進修三個階段中,存在課程結構失衡、整合能力培養不足、實習環節配套不足、制度支持有限等問題。特別是師資培育課程過度偏重資訊科技而忽略生活科技及其整合的課程發展,導致未能有效達成課綱所期待的核心素養涵育。研究運用文獻探討與系統性文件分析,並結合實務觀察,提出包括課程模組重整、大學與學校合作強化、多元專業發展與教學支持系統建構等具體建議,呼籲透過政策與實務協力推動師資體系的整合性轉型,以回應未來教育的需求。
綜觀三篇研究論文與議題/實務評論,分從學生學習表現、學術研究視野、教師專業培育三個面向提供了豐富的實證分析與行動建議。日後為達讓課綱精神從文本走入教室、從評量走向學習、從結構走向文化的深層轉化,仍須持續地進行系統性思考與對話,以促進理論與實務的對接,以及政策與現場的協力。
本期除了專刊論文外,尚收錄三篇學術論文與一篇書評。學術論文部分包含教育哲史領域研究論文、教育哲史領域學術評論,以及課程與教學領域議題/實務評論,各一篇。呼應本刊「徵稿辦法」涵蓋的多元學術論文類型。
第一篇研究論文〈先秦儒家思想中「權」概念之德育意涵:以孔、孟、荀三家為例〉,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周仲賢。此篇論文以先秦儒家孔、孟、荀三家思想為範圍,採原典的闡發為依據,析論「權」的意涵,以及「權」的學習或教導原則。「權」講究的審時度勢、衡量輕重、周全思慮、審慎拿捏、合理推論與靈活思考,確實為古往今來道德教育與品格教育上特別重要的能力。然而,「權」這種內涵豐富的能力,究竟如何透過教育進行培養,該文提供了實質的指導原則與要旨可為參考。此外,作者透過「權」的闡發,有意破除對儒家思想即僵化教條、道德即說教的刻板印象。該文從儒家傳統文化出發,適可與目前盛行於英美世界的(新)亞里斯多德式品德教育與實踐智慧(phronesis/ practical wisdom)論述,相互參照與進行對話。
第二篇論文〈西方教育目的相關文獻之論評對華人世界的啟示:英美分析傳統、興旺(flourishing)與德國Bildung之相逢〉為一篇學術評論,作者為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簡成熙教授。教育目的之探討向為教育哲學的重要課題,然在當前教育政策論述中卻屢遭忽視,這一現象引起教育哲學學者的關注,有重新研討的必要性。該文依歷史脈絡展開,首先回顧1960年代英美分析取向教育哲學傳統,並揭示傳統哲學論證的新意;繼而論及後分析時代中英美分析傳統從「自主」(autonomy)轉向「興旺」(flourishing)的發展,以及德國Bildung傳統在當代的復興,顯示學界對教育目的之探討仍持續活躍且成果豐碩。整體而言,該篇學術評論涵蓋範圍廣泛,內容豐富,值得讀者深入研讀與深掘。
第三篇論文〈展望科學教育:行動能力的發展與能動性的培養〉為一篇議題/實務評論,作者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陳仕燁助理教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與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劉湘瑤優聘教授。該文回顧科學素養意涵的歷史演變,並聚焦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2025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中的科學評量架構的內涵改變,特別是新增的「科學認同感」與「能動性」概念。作者指出,新世代科學素養的核心不再僅止於科學內容知識的習得,而在於培養學生的行動能力與能動性。爰此,當代科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強調科學探究與教育並非在社會真空中進行,而應立基於真實的社會場域,培養學生主動發掘並探討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進而制定行動方案、凝聚集體共識與承諾,並付諸具體且有效的行動,以促進社會變革。此篇論文不僅為國內科學教育改革提出清晰的方向,亦為教學現場提供若干具體實踐案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最後,本期書評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鄭佳欣撰寫〈與AI共教—評介《以人工智慧輔助教學:邁向人類學習新紀元的實用指南》〉(2024年4月出版)一文。該書兩位作者C. E. Watson與J. A. Bowen長期深耕於以數位科技與AI提升學習成效,同時對於過度依賴科技恐怕有礙於師生真實互動深感警惕。誠如書名所示,該書是一本能提供師生如何實際操作AI,提升教與學成效的實務性工具書,內含的教育應用、課堂實作、評量與作業形式應能很好地上手。如作者指明,儘管該書刻意避免直接評論AI所帶來的諸如倫理困境、濫用風險、公平性等議題,卻非有意迴避,反而意在引發讀者的獨立判斷與集體對話。AI浪潮已勢不可擋,教師與其僅以保守防弊心態消極面對,不如透過實際學習AI的操作運用,藉機重新思索教育所為為何?(呼應本期學術評論文章的主題)讓師生回歸教育、教學與學習的初衷。
特約主編 潘慧玲、副總編輯 陳伊琳 謹誌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