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輯.第三期「108課綱回顧與前瞻」專刊-下(Open Access) - 2025-09-30

編輯的話

Words from the Editoral

作 者:
潘慧玲、王麗雲 / Hui-Ling Wendy Pan, Li-Yun Wang
關鍵字:
請至參考文獻處檢閱。 /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參考文獻
  • 全文下載
  為針對已實施六年的108課綱進行不同面向的探討,本刊以「108課綱回顧與前瞻」為主題進行專刊徵稿,因來稿踴躍,故將經嚴謹審查通過後的文稿,分兩次刊出。接續上一期(71卷第2期),本期刊載兩篇文章,一篇係以公民與社會教學為主題的研究論文,另一篇則是借鏡日本學習指導要領的議題/實務評論文章。兩篇文章分別從教師實踐經驗與國際課綱發展提出分析與啟示,為課綱改革的省思與精進提供了不同視角。
 
  第一篇研究論文〈你的自主vs.我的專業:公民與社會教師對探究教學之探究〉,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陳素秋教授撰寫。本文針對108課綱中新增的「探究與實作課程」,以探究歷程觀點分析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並透過學生學習經驗進行教學成效的理解。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在課綱指示的探究四大要項下,能進行教學創新,展現探究教學的多元樣貌,而學生也能在資料蒐集與分析能力上獲得成長。惟該課程並非升學科目,故增添了教師在教學上的摸索難度,尤其原本並非相互對立的教學專業與學生自主,卻出現彼此拉扯的張力,使教師在專業指引角色的拿捏上出現認同焦慮。本文透過實踐歷程的反思,提出未來探究教學政策的推動不僅應強化教師探究知能,更需明確界定專業指引者角色的內涵,以供現場操作的參考。
 
  第二篇議題/實務評論〈日本2017學習指導要領的系統性和實踐性分析及其啟示〉,由李宜麟(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務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楊思偉(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與楊裕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共同撰寫。本文透過文件分析法,探討日本《2017學習指導要領》的系統性架構與實踐策略,說明其如何藉由清楚的理念陳述、教學方式與成效評量的指引,結合ICT建設與全國性學力測驗的配套,讓學習指導要領的系統性得以實踐;同時,透過數據驅動機制,使得課綱理念、教學實踐與政策措施得以動態調整與滾動修正。本文在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下,建議我國未來課綱修訂應強化總綱架構的整體連結性,明確界定核心素養為中心的理念基礎,並建構教育目標、教學方式、評量策略與數位軟硬體間的有機整合,同時建立數據驅動的改進機制,以確保課綱實施的成效。
 
  上述兩篇特刊文章,一則深描現場教師的實踐困境與專業轉型,一則探究國際課綱發展並提出政策建議;此二不同的切入面向,既呈現課綱改革的現場脈動,也提供制度精進的重要參考。期盼這些研究所得,有助於日後持續開拓具深度與前瞻性的討論與思考。
 
  本期尚收錄三篇一般學術論文與一篇書評,分別是鍾鴻銘教授所著的〈H. L. Caswell對課程研究專業化的貢獻〉、王大鯤博士生所著的〈實驗教育三法的形成:另類教育與教育實驗的匯聚與張力〉,以及劉鎮寧教授所撰的〈校園事件處理會議案例分析之研究—以師對生霸凌、體罰為例〉。其中,除鍾鴻銘教授所著之文類為研究論文外,王大鯤與劉鎮寧兩位作者的文類都為本刊的新學術論文文類—「議題/實務評論」,此創設新文類的目的在鼓勵教育研究者針對重要教育實務議題進行系統性的探究,並提出實務反思與建議。歡迎關心「教育議題與實務」的研究人員投稿。
 
  第一篇研究論文為鍾鴻銘教授所著〈H. L. Caswell對課程研究專業化的貢獻〉,內文檢視H. L. Caswell對課程成為專業化研究領域的貢獻,透過文獻與史料分析,爬梳Caswell對課程研究成為專門學術領域的貢獻,包括課程與教學學系的建立、課程相關學會的成立、課程領域實務的精進深化等,並對照國內課程領域的發展,提出對課程作為研究領域的期待。
 
  第二篇議題/實務評論為王大鯤博士生所著〈實驗教育三法的形成:另類教育與教育實驗的匯聚與張力〉,該文乃是科技部計畫的成果,作者探討實驗三法通過後,十年間三類實驗教育的發展消長與發展。透過文本分析,以歷史制度論為視角,說明理念學校與在家自學兩股力量,以及另類教育的依附,彼此攪動,催生由下而上的實驗教育,形成三法六類,文筆優雅流暢,資料豐富,分析精闢,值得一讀。
 
  第三篇議題/實務評論為劉鎮寧教授處理了目前國內相當熱門的教育議題—「校事會議」,其鴻文〈校園事件處理會議案例分析之研究—以師對生霸凌、體罰為例〉,以案例分析為研究方法,由法令的應然面及案例的實然面,針對師對生的霸凌及師對生的體罰案例,探討校事會議的問題與矛盾性,並提出五點省思,以及四點建議,十分精實。對於校事會議的思考,可有多種面向,也會產生不同的建議,對於目前讓國內教師與學校苦不堪言的「校事會議」成因、成效與解方,歡迎各界持續探討。
 
  本期書評邀請郭宇亨博士生針對由C. BramleyK. Morrison2023年出版的專書《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與社會正義:在新自由主義與市場之外》(Student Eng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Beyond Neoliberalism and the Market)予以評論。郭博士生提出「我們真的是在推動學生參與嗎?」的疑問。該書以三個核心問題貫穿全書,分別為:學生透過什麼參與(Student engagement in what)?學生為什麼參與(Student engagement for what)?學生為誰參與(Student engagement for whom)?透過多重批判理論視角,思考高等教育中的學生參與,以對抗高等教育中的新自由主義。郭博士生提出兩點評論:首先,是批判參與的重要性,以深植社會正義與權利意識的批判性實踐。其次,作者提出疑問,高等教育「高中化」,新自由主義是否也在「高中化」,社會對於新自由主義的欣然接受,是否忽略了其所可能帶來的危機與破壞?國內學生參與風潮正盛,本文可作為高等教育檢討與推動學生參與的參考。
  
  《教育研究集刊》歡迎對教育理論與實務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來稿,編輯委員會會以支持與專業的態度處理稿件。明年度也會推動網站更新與編委會國際化,並推動系列專刊,敬請期待。最近的一期專刊「校園文化的再思、重構與實踐」,將於202631日截稿,歡迎各界惠賜鴻文。
 
特約主編 潘慧玲、總編輯 王麗雲 謹誌
2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