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輯.第二期 - 2018-06-30

編輯的話

Words from the Editoral

作 者:
卯靜儒 / Chin-Ju Mao
關鍵字:
/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參考文獻
  • 全文下載
請至參考文獻處檢閱。

推薦初審與審查答覆修改來回過程,雖然耗時,但好的審查意見與好文章修改,總是需要時間,才能磨出更好的東西。另一方面,讓好文章能及時被刊登,讓作者能更快獲得審查意見與編委會的答案,能更快與讀者見面,其實,也是集刊一直努力的事。我们的助理編輯,就像每篇文章的專案經理人,時時叮著進度,不時催促,可能審查者厭煩,或者作者不耐,但我们瞭解時間對作者的寶貴,讓新鮮作品能及時與讀者溝通的學術交流重要性。

 

本期我们進一步整理去年來稿平均的處理時間,用以檢視我们是否在堅持學術品質外,也能有效率處理每一篇稿件,減少投稿者的焦慮。經統計過去一年的來稿,從投稿到審查,每篇稿件第一次收到初審意見,平均是2.7個月。最後決定刊登與否的通知,平均處理時間是5.76個月。然而,若單就所有最後接受刊登的文章統計的話,其平均處理時間則需要8.4個月。如果接受刊登的文章是進到複審階段的,其最後被接受的時間,則更久,約8.53個月。這裡蘊含來回修改,不斷精進,所花的時間成本。當然,每篇文章處理的期程仍有差異,這裡面有許多不可抗拒的因素讓期程拉更長:如推薦的審查者,找不著,一直被拒絕;或審了之後無法準時回覆者;或審查之後遲遲沒回覆者;或作者來信希望修改要延期者。總之,看似直線式的審查流程,卻曲折複雜,這是學術界我們目前的生態,應該也算是常態。但對個別的投稿者卻可能是漫長的折磨,我们瞭解於心,所以,更努力。無論如何,教育研究集刊的準則─「品質與效率」─不變。在堅持品質與效率上,若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歡迎學界同儕,多多指教。

 

本期收錄四篇學術論文。各篇使用不一樣的研究方法,有歷史檔案文件分析,有實證研究觀察訪談,有異文化田野調查,也有教學行動研究。多樣的研究方法,處理的議題也很不同,可滿足不同領域讀者的研究興趣。第一篇「教育實現人格自由:教育學者瞿世英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意義(1917-1949)」是教育史的作品。尋找一位在20世紀初期的中國學者瞿世英到西方求學,徵引歐陸與哈佛觀念論學者著作,與儒家相互論較,並定位儒家為「人格觀念論」。回到中國之後,又參與鄉村教育運動。也許這是瞿世英自由人教育理念的體現!作者從當時的時空,藉由詳細的檔案文件整理與分析,重新定義這樣一位學者的歷史意義與定位。

 

第二篇「促進性別容納或再製男性主導?從女性觀點解析專案導向式學習在工程教育中的應用」,與前篇文章有很不同的走向,關心當代正熱門的專案導向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思索其在工程教育中對於女性學生除在學科學習上的影響外,其在小組互動上,對學生在性別認同上的影響又是如何。本研究藉由解析女性在專案歷程中的觀點與學習經驗,探討PBL是否呼應性別容納精神,或實則再製男性主導文化。研究發現,女性學習者對PBL課程設計理念抱持正向態度,但充滿性別刻板期望的社會文化結構仍透過小組性別互動權力關係,鞏固並再製工程教育男性主導文化,阻礙性別容納。本文直指PBL教學,在做科學之餘,也同時做性別,PBL教學不只關乎科學知識學習,也在小組互動中建構學科與性別認同。

 

第三篇「美國華盛頓州國小階段跨國移民學生之學習安置和語言支援制度」介紹美國華盛頓州國小階段跨國移民學生之學習安置和語言支援制度,作者同時進行九個月的田野探究,以西雅圖學區一所具移民族群多樣性之K-5公立小學為個案學校,藉由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法來蒐集資料。研究者認為:一、華盛頓州跨國移民學生之學習安置和語言支援制度趨於雙文化教育取向與針對特殊及異文化者取向。二、移民學生學習輔導注重全人需求的整體性安置。三、強調友善的語言無障礙環境可促進移民家庭參與教育活動。四、學校績效責任制產生對教育公平性實踐的質疑。本文最後根據臺灣特殊脈絡提出未來擬定跨國轉銜學生學習安置制度之參考建議。

 

第四篇「運用芝加哥藝術教育夥伴模式進行音樂融入兒童英語學習之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增進新住民兒童之學習為焦點」,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將音樂融入雲林縣G國小六年級假日補救班之英語科教學,針對三名新住民學童及三名一般學童進行八週的行動教學研究,透過課程計畫、行動、觀察及反思的過程,完成芝加哥藝術教育夥伴模式進行音樂融入兒童英語學習的課程設計。從行動研究過程,研究發現將藝術融入課程,有助於刺激新住民學童的學習能力,而音樂融入英語學習的教學實踐具有提升學童學習語言能力的良好成效。

 

多元主題,多樣研究方法,本期收錄的四篇,均是作者的嘔心瀝血之作,希望能帶來讀者更多啟發。炎炎夏日,揮汗之餘,最後,我仍要感謝所有審查者,與我们勞苦功高的責任編輯與委員們,執行編輯與助理編輯,大家不辭辛勞為打造一個有品質又有效率的友善學術交流平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