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輯.第三期 - 2017-09-30

編輯的話

Words from the Editoral

作 者:
卯靜儒 / Chin-Ju Mao
關鍵字:
/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參考文獻
  • 全文下載
請至參考文獻處檢閱。

從期刊編委會委員對於文章的熱烈討論與責編的來回意見提供,就會知道教育研究集刊的編輯群對於論文品質執著的程度。水準與堅持是我們期刊維持品質的重要特徵。但另一方面,編委會上我們也會常說此文研究議題很重要、很有趣、很值得考慮。議題的時代重要性與研究創新的價值性,也是我們考量的。對學術期刊而言,我們想出版的是,在研究方法正確選擇與嚴謹執行下,研究論文題目是問新的問題與報導新的發現。這是我們選文出版的最佳理想狀態。不過,在編輯台上,研究議題不算新,內容四平八穩,常出現的是寫作上的小問題,或方法上的說明不夠,小修就可以。而能問有趣又不一樣問題的研究論文,依據過去的經驗,往往因為是初探,容易在初審時被認為研究資料不夠,論證不足或方法不夠嚴謹,而被挑戰或退稿,但我们都希望這樣的研究修更好後,能再投回來。由於審查有一定程序與標準,方法與議題一直都是我們要同時平衡的二個向度,編輯委員會在斟酌考慮刊登論文時,我们希望一方面是維持研究品質,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是能挑戰新議題的研究,如此引領學術新創,教育研究集刊才會有角色。鑑於此,我们規劃研究紀要/學術評論,鼓勵具啟發與創新的研究議題或概念討論,更希望能提供教育學領域的教學研究討論一個園地。至於書評我们也希望更有系統的規劃一系列大師新作品的發表,讓讀者可從大師新作的評論中,看見一位學者的history of the present.

 

本期刊登三篇學術論文,一篇研究紀要,與一則特邀書評。首篇是「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本文從「教育移轉」角度,考察歷史檔案文件,探討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的經驗輸入,並討論其對日後中國教育西化活動的影響限制。第二篇則是「從政策工具選擇省思台灣高等教育治理」,本文透過政策工具的選擇,運用1994年以來高教的重要官方政策文本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雖然我國高教改革的政策工具日益多樣,但仍以權威型為主。第三篇「大學學業退學制度的批判與反思」一文,其議題則是對於目前高等教育現場的退學問題有其實務上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以國內三所國立大學學則為檢證對象,以大法官所要求的退學制度內容須「合理妥適」與執行時須符合「正當法律程序」為檢證標準,其分析發現現行退學制度並非「合理妥適」,研究建議大學應以更積極的措施取代學業退學制度。第四篇研究紀要「Rogers革新擴散理論於課程推廣之意涵」,則是一篇綜合論述革新擴散理論,並援引當代科技創新與制度理論的補充,以深究課程推廣不同的擴散層面,並提出其對課程推廣應用的不同啟示。

 

上述四篇論文,既有實徵性資料佐證,也屬解釋性論文,對於過去的解釋越深刻,就越能幫助我們瞭解現在,對於現在的分析越深入,就越能幫助我們找到未來的路。本期書評我们特別選擇美國重要教育改革史的學者Larry Cuban 於2015年發表的新書─《歷史教學的今昔:學校穩定與改變的故事》,邀請國內專研歷史教學的宋佩芬教授撰寫書評。本書環繞探究一個問題:過去半世紀以來,美國高中歷史教學的內容與方法有了什麼改變,什麼又維持不變?宋教授認為本書對於台灣正面臨社會領域變革的政策制定者有提醒的作用。其最後一段:「從美國的經驗來看,無論是1920、1960或1990年代至今的教育改革,其實都是對美好社會的不同想像所進行的社會文化改革,必然是充滿了政治的角力,是一場場的政治戲劇,有問題、衝突、解決三幕的過程,不斷試圖在穩定及改變中求得平衡。而其中政策制定者應該要留意學校的文法結構對教師帶來的限制,協助其跨越這些規律性…或許新一波的改革會贏得更多教師的認同」。這段話看來對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課綱,不管是歷史或國語文,都有同樣的啟示作用。

 

本期的論文與書評,都是作者的嘔心瀝血結晶,集刊編務的細節與繁重,自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審查委員以及編輯委員們,對品質的堅持與創新的追尋,讓這一期作品,既準時也能豐富登場。謝謝教育學界對教育研究集刊的支持。

 

 

教育研究集刊總編輯 卯靜儒

謹誌 2017年9月